帮孩子朋友圈投票点个赞,本来是随口应承的小事,结果可能让你家底掏空。这种骗术专门骗取大家的信任和同情,偷偷摸摸地骗走钱和私人信息。
骗局如何步步为营
张先生收到朋友发来的消息,说有个评选活动需要帮忙投票,并附带了一个网址。他点进去,按照提示安装了一个投票程序,却不知道这个程序里藏着恶意代码。他平时用手机操作银行账户,结果发现所有的账号和密码都不见了。后来他才明白,原来朋友手机已经被感染了病毒,那条求助信息其实是病毒自动发送的群消息。这种骗局的开始,总是先利用你和熟人的关系,让你放松警惕。
恶意软件会隐藏在手机里,伺机在你进行资金交易时发作。它既能窃取银行账号,也能截取短信验证码,使不法分子顺利实施转账。2023年浙江省公安机关就侦破过此类案件,当事人因此蒙受五十万元损失。必须强调的是,任何正规的选举活动都不会要求下载其他应用程序。
信息收集的隐秘陷阱
还有一种常见的骗术是号召点赞领奖,说只要凑够某个数字就能参与抽奖。有个姓翁的女士就碰到过集满36个赞能抽到iPhone的活动,对方就以收取22元快递费为由要她转账。虽然每次骗的钱不多,但警方提醒,微信用户数量非常巨大,小钱加起来数额也相当可观。这种骗局的真正意图通常是为了骗取少量钱财,或者收集用户的手机号和姓名信息。
有些商家在搞点赞活动时,不公开具体地点,只让参与者把个人资料发给平台。等他们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,整个网站就撤下不玩了。这些被捞到的姓名和电话,最后会被打包卖给诈骗集团,或者用来打推销电话。北京有家公司在三个月里,就这么非法弄到了十万条公民资料。
高仿账号的伪装术
骗子会开设跟官方单位非常相似的公众号,比如“交通违章查询中心”。江苏一位姓李的女士就曾通过这类账号查询罚单,结果被引导到假网站,输入了车牌和身份证信息后,信用卡被刷了八千元。这些仿冒账号的头像和简介都做得很逼真,一般用户很难分辨出真假。
公司内部沟通同样潜藏危险。贺某某接到所谓领导的微信通知,指示他往指定账户汇入两百万。由于对方头像和昵称都与老板一模一样,他没做任何确认就照做了。等到真正的老板看到银行发来的短信提示,才发现自己的微信号被不法分子盗取并伪造。这种假冒领导身份的骗局,在公司的财务人员里特别容易发生。
熟人关系下的信任危机
社交圈里的回应主要来自认识的人,不过并非每个联系人都是真心实意的朋友。不法分子会利用不正当途径弄到账号,或者干脆造出看起来像普通人的假账号。比如上海的王阿姨,她收到一个自称“女儿”的微信,说急需学费转账,后来才知道女儿的账号一个星期前就被盗了。
有些骗子藏匿于熟人圈中长期监视,留意你的日常情况,伺机诈骗。他们或许会冒充许久未联系的同学,借故急需用钱。由于能提及一些旧事,受害者很容易受骗。广东曾有一市民,就遭遇了这类骗局,被骗走了三万元。
个人防护的实用措施
看到投票网址时,首先应该打电话或者见面去确认一下。假如朋友手机被感染了病毒,打电话就能马上察觉。千万别点开那些不明的网址,特别是后缀是.apk或者.ipa的安装包。用安卓手机的话,要关闭“允许安装非官方应用”的功能,苹果手机就不需要用别的链接来装软件。
做集赞活动时,一定要核实商家的真实情况。可以在地图应用上查找店铺的具体位置,或者联系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公司的登记资料。凡是通知中奖却要求先付运费或管理费的,都是骗人的。正规的中奖过程不会让获奖者出钱,这个点非常重要。
建立安全的信息习惯
要经常更换社交平台的安全密码,同时启用身份验证措施。微信和QQ都具备设备锁定和登录提示功能,能够有效阻止账号被盗用。公司应当制定严谨的财务审核制度,要求金额较大的转账必须通过电话或当面核实。某个科技企业就因为采用了“双重核实办法”,成功阻止了一笔两百万元的诈骗行为。
切记不要在来历不明的网页上填写银行卡信息、登录密码以及短信验证码。正规单位绝不会用微信里的链接来办理业务。一旦发现可疑情形,要马上拨打110或者96110这个反诈骗热线。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留意公安机关的官方公众号,学习最新的诈骗伎俩,增强自我保护能力。
你是否也曾在社交动态里碰到过看似可疑的网址或不明要求?不妨在留言区讲述你的见闻和应对方法,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挺有价值的,就点个赞转发给更多人,让大家都能避开骗局的圈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