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上出现大量诉苦式推广,爱心遭到挪用,事实被掩盖,怎样才能识别这些手段,防止上当?接下来将深入解读。
“卖惨”案例频出
二零二四年十一月,贵州毕节地方,网络名人“小葵”上传了若干视频,内容涉及被亲属强迫成婚、婚后遭受暴力对待、手指被斩断等情节,这些内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讨论。接着,当地公安机关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工作,结果显示该博主成某某为了增加关注者和吸引流量,编造了这些不实的情节。与此同时,乐山公安机关也注意到了一个名为“大先哥助农在行动”的网络账号,该账号从二零二三年年底起开始发布一些以示可怜的视频内容,据查实,这个账号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万人,其背后似乎有一个由三到七人组成的运营团队。
虚假人设打造
有些网络直播组织会安排专人负责录制和制作视频,为那些所谓的网络名人打造令人同情的形象。例如,视频里有个果农哭着说芒果卖不掉,钱不够给生病的儿子看病,主播买下芒果后受到大家的称赞。这个人还会在别的视频里分别扮作穷困的果农、水果贩子等不同身份,这样视频看起来就更加逼真可信。
流量变现手段
这些发布求助内容的视频,收获众多关注者之后,便借助观众的兴趣来赚取收益。有的在求助视频中植入商品广告,看客们出于怜悯就会下单购买。还有的通过直播销售商品,已经形成一套完善的流程。“大先哥助农在行动”一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超过三十万元,此外还能通过观众打赏、售卖课程、招募加盟等方式获得更多收入。
货不对板问题
那个名为“大先哥助农在行动”的账号直播时,售卖的果实与展示的不符,出现了货不对板的问题。不过,因为退换货流程复杂,加之商品价格不贵,所以购买者大多不愿申请退货。这种情况让直播团队愈发有恃无恐,进行不实的宣传,从而侵犯了购买者的正当权益。
运营团队模式
“大先哥助农在行动”账号的管理人员职责清晰,每当水果成熟的时候,先某就带领团队到各个地方去,以帮助农民的名义,编造故事情节,虚构人物形象。他们还开设了多个账号,专门利用发布令人同情的视频来吸引关注,并且通过直播销售商品。
平台监管责任
专业人士指出,针对那些发布令人同情的视频和进行直播的行为,网站需承担管理职责。网站应当严格审查用户信息,迅速处置不实信息,保持网络空间秩序,保障用户利益。要防止善意遭受欺骗,避免不真实宣传盛行。
你是否看过那些诉苦似的宣传短片?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好处,就请多加点赞,并且进行转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