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直播销售在二零二零年成为最热门的领域,有时短短几分钟就能售出上百万,单次直播收入突破亿级的新闻屡见不鲜,但这其中潜藏着不少难题,接下来就逐项进行分析。

直播刷量乱象

网络直播销售火热时,催生了诸多不正当的经营活动。淘宝上有些店铺用15元就能买到5000个人气值,他们特别说明是人气值而非实际人数,并且会一直服务到直播活动结束。此外,还有店铺专门提供微博、抖音等社交平台的数据服务。比如快手上就有店铺,花70元就能让直播间人数瞬间增加至100人,并且能维持这个数量长达4个小时。这种虚假的流量会让数据失去真实性,从而干扰商家的正常判断。

商家盈利难题

很多商家借助直播销售,号称“全网最低价”,但主播获利丰厚,商家反而亏损严重。燃财经披露,某国产化妆品品牌花费三十万元进行直播,观看人数众多,销售额却仅有四千多元。商家投入和回报极不匹配,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。

数据注水现象

2020直播带货成风口,成交量惊人背后却暗藏层层泡沫?

前淘宝直播主管赵圆圆透露,直播战报中的数据存在不实情况,一元抢购的商品按原价统计销售额,页面浏览量统计观看人数。董明珠在京东直播虽然效果显著,但部分场次也存在数据夸大现象。小沈阳直播收取的20万坑位费却效果不佳,品牌投资回报率难以实现预期。

主播能力短板

主播若对产品不够熟悉,就很难强调其优点,也难以吸引购买者。例如,有些主播对于产品的特性、操作方式等说明不够明白,购买者自然不会轻易决定购买。缺乏专业认知,降低了直播销售的成绩。

行业规范曙光

直播带货领域逐步走向正规,主播需要获得相应资格才能从业。这有助于提升从业者的准入标准,推动主播们增强业务能力,为行业的持续进步打下根基。

行业未来展望

一旦“泡沫”消失,产业或许会从“人带货”转变为“货带货”。经过规范,可以造就更多职业主播和商家,消费者能买到更优质的商品,商家也能获得更佳的收益。

直播卖货的规则完善了,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商品销售真正转变成货物推广呢?请大家给这篇文章点个赞,转发出去,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