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红书十二年来第一次受到单独处罚,这次的流量狂潮变成了监管的公开示范,对平台以及同行都产生了警示作用。现在就分析一下小红书在这件事中应该总结的教训。
流量增长乱象
小红书上最火的博主每月增加的粉丝最多只有一百万,而这个明星博主却做到了三倍以上还多。8月5日,她的账号粉丝数量达到了两千万,平台方面立刻举行了庆祝活动。不过,有博主抱怨说,和她有关的关键词占据了“小红书热门”榜单的四分之一,首页的推荐内容、弹出的消息通知几乎都是关于她的,这让用户感到非常不舒服。
平台初衷背离
二零一九年平台整治头部博主事件期间,创始人瞿芳指出小红书绝大部分内容出自用户自发创作。网站初期走红,得益于“收入五千元女性经济实惠护肤”之类的用户生成内容。这些内容真实又贴近生活。如今平台为推广名人效应,已经偏离了原来的方向。
用户需求不符
人们使用小红书是为了借鉴他人的生活方式,而不是关注明星的日常动态。现在平台充斥着大量明星相关内容,普通用户的空间被严重压缩,许多博主抱怨发布的内容得不到关注,原本用于生活交流的平台逐渐变成了明星展示自我的舞台,这种情况与用户的初衷完全不符。
监管红线触碰
官方先前已明确界限,平台不应关注名人私生活及无谓的炒作,这些并非其职责所在。小红书为了吸引关注度,过度强调名人的影响力,使得普通用户分享的内容被边缘化,将原本分享好物的社区变成了名人的展示平台,这种行为违反了相关规定,因此受到了单独的沟通处理。
盲目跟风后果
小红书既想借鉴抖音的传播速度,又想模仿微博的粉丝效应,结果弄成了“生搬硬套”。既不具备抖音的推荐机制,又缺乏微博的引导策略,只能强行推送内容,最后把自己列入了审查范围,损害了平台的形象和前景。
社区生态核心
流量并非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,良好的社区环境才是根本所在。小红书需要谨记瞿芳的观点,其本质属性应为“社区”,而非“名人”。平台若想持续进步,就必须看重用户创作的内容,并保持社区内部各元素的和谐稳定。
最后想问问各位,假如打开小红书,主界面不再被名人占据,而是展示许多实用的生活经验,你们会继续活跃吗?希望大家能支持这篇文章,并且一起讨论各自的见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