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平台上,微博的关注者变成了可以买卖的资源,购买和出售账号的关注者的情况非常普遍,这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和弊端呢?现在就为你深入分析。

粉丝交易现状

现在微博的使用者数量庞大,腾讯微博曾经公布过同时期用户数超过五亿,对于几亿中国人来说,拥有微博账号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。在平台上,粉丝数量被视为一种地位象征,微博上的知名人士凭借庞大的粉丝群体能够影响很多事情,售卖粉丝的广告也时常出现。有些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中,新浪微博最多可以增加一千万粉丝,而腾讯微博最多可以增加八十万听众。

粉丝猫腻指标

微博粉丝买卖成风,花小钱买大量粉,这种行为合法吗?

知名博主叶匡政察觉到异常情况,他的微博拥有十几万关注者,但每次发布内容时转发和评论总数仅有几十条;相比之下,一些拥有几百万关注者的网络红人,其微博的转发评论均值却比他更低。这说明,转发和评论的数量才是衡量粉丝真实价值的有效标准,关注人数多并不一定意味着实际影响力就强。

僵尸粉的三代特征

僵尸粉分为三个类型。第一种没有头像、没有发布微博、没有关注者,他们关注的人当中,一半是知名人士,一半是其他僵尸账号;第二种有头像、有微博、有关注者,但是微博数量不超过五条,关注者数量不足一百个,他们关注的人里,既有真实用户,也有僵尸用户;第三种有头像、有微博、有关注者,他们定期发布推广广告的微博,关注者数量在一百到三百个之间,他们关注的人多数是真实用户。

粉丝交易案例

厦门理工学院有个学生团体,专门照看很多公司的官方微博账号,转发条目达到两百多次就能拿到几百块钱报酬。有个博主花了近百元买了千名粉丝,这些粉丝都是真用户,可以发照片、写原创内容,后来才知道是卖粉的人跟平台工作人员串通,把真实用户当作粉丝卖掉了。

粉丝交易起源

有内部人士讲,这种给粉的活动最初是由服务提供商发起的,目的是为了招揽明星去开设微博账号,并且会附带赠送粉丝作为促销手段,在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之前,服务提供商大量囤积了粉丝账号。这种做法对粉丝买卖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。

各方态度

部分人认为,购买粉丝违背道德原则,因为关注知名博主往往只是看重他们拥有大量追随者,并非真正欣赏其内容。中国传媒大学的赵子忠提出,买卖粉丝是新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现象。微博领域的律师袁裕来,明确表示自己从不购买粉丝,同时也拒绝了平台方赠送的虚假关注者,他曾向阿里巴巴和淘宝举报网店售卖粉丝的行为,但未能得到有效处理。

你对微博上买卖关注者这件事有什么看法?认为这种做法会给微博环境带来哪些改变?欢迎点击喜欢并转发,同时发表意见参与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