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量造假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,而挂机模式正成为黑灰产的新宠。

流量造假演变历程

早期协议刷借助代理IP,模拟用户行为,在2018年微信升级反作弊系统后,这种方式产生的效果大幅降低,转而使得,黑灰产开发挂机模式,通过真实账号托管,突破平台防御,这种转变造成虚假流量识别难度成倍增加,让平台防御策略迎来全新挑战 。

看似简单的做法危害巨大!数据失实、谣言泛滥侵蚀互联网根基

挂机模式运作机制

存在这样一种挂机平台,它用“网赚”当作诱饵,来吸引用户去授权社交账号,用户把微信、微博等账号托管到该平台后,系统会自动去执行点赞、投票等任务,平台依据任务量给用户进行分成,普通用户每天能够获得5至15元的收益,如此模式形成了持续产生虚假流量的自动化流水线。

产业链分工协作

上游为挂机用户供给账号资源,中游的挂机平台承担技术支撑工作,下游的刷量平台对接市场需求,以宝信平台作为例子,它同时运作挂机平台与刷票平台,从而构成完整闭环,需求方于刷票平台提交任务之后,系统会自动分派给挂机平台的海量账号去执行。

技术实现方式

多账号同时在线,借助特制浏览器内核方能达成,此为挂机平台之手段。每个托管账号,皆维持各自独立IP,并保持登录状态,仿若真实用户行为般纯粹精妙。平台之中设定任务调度系统,其作用在于,拆解大型刷量任务,使之划分成全数千个小型任务,再借助算法,于分配策略上进行优化 。

社会危害分析

在社交平台,虚假流量对谣言传播起到助长作用,2020年,某明星的假新闻借助刷量登上热搜,电商平台的刷单行为对信用体系造成破坏,某网购平台曾因刷单问题致使诚信商家集体退出,资本市场上,刷量有可能对投资决策产生误导,进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。

治理对策建议

平台方要建立用户行为画像系统,以识别异常操作模式,2021年有平台借助分析点赞时间规律,成功识别出30万个挂机账号,司法层面得加大惩处力度,宝信案判决给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,用户同样要提高安全意识,防止账号被非法利用。

曾几何时,于社交平台之上,您可曾怀疑过某些账号之真实性乎?若您确有相关观察,诚邀予以分享,假您认为本文兼具助益之处,烦请点赞以作支持!